成果展示

数字人文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数字人文成果 > 正文

中华帝国晚期黄河中下游胜景的空间格局与文化意义

王长松,金元凯,张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024-05-08

发布

胜景(八景)属于中国的传统景观体系,与西方的景观概念有相同的内容,但也有本质的差异,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文化地理信息。本文通过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与文本分析的方法,提取地方志中胜景信息,涉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478 个县级政区和 4021 个景观。研究发现:

① 地文、人文、水体、生物、气象五类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都表现出与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但因空间尺度不同而存在差异。

② 信仰与纪念景观的营建是地方精英对地方性记忆的一种共同选择,通过建造祠庙或纪念对象行为空间的再现等方式,宣扬纪念性景观的地方文化自豪感,发挥社会教化作用。

③ 黄河禹迹、孔子与弟子行迹、泰山东岳构成了该区域最广泛分布的三组“核心景观”,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从文化源地向整个区域扩散。

④ 胜景的书写方式可分为 8 种组景方式,通过增加视觉、听觉和味觉感知维度,结合时间、天文气象形成独特的景观意象。本研究通过分析了胜景的空间格局与地方性特征,以及书写方式和意象,挖掘中国传统景观文化意义和人地关系演变。

null

图1 自然景观空间差异

null

图2 人文景观空间差异

null

图3 纪念性景观核心边缘结构

null

图4 核心景观空间格局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文科智数化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