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2022年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数字人文成果 > 2022年成果 > 正文

视觉与图像研究 & 图像数据库

朱青生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2024-05-09

发布

形相学(图学理论)研究


世界进入了图像时代。在图像时代,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与不断发展的高级技术融合起来。90 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大学的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和汉画研究所一直在进行图像实验。图像实验室本来是一个跨学科的文、理、工兼备的实验室,但是今天从新文科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另外两层特别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针对图像时代基本理论的探索和开拓;

第二层意义是把文献和图像传统数据化。

这个实验室致力于对现有的艺术、图像、实物、考古进行研究和呈现,在基本的方法层面做基础研究和实验。

数字人文中的图像数据库:汉画图文数据搜索


主要从自建数据库和建立数据库链接两个方面进行工作。

建立图像和文献的数据库的工作。在文献与具体涉及的画像石图像数据库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进而打通研究文献数据库与汉画图像数据库之间的完全联系。

古文献数据库:

1995 年完成了对严可均本《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和《全晋文》的电子化录入及校对。demo 可用来对应汉画图像数据库相关内容。

研究文献数据库:

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从 1996 年 2 月开始一直在进行汉画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将研究文献搜集与《汉画总录》的出版相互结合,在以研究地区和研究专题为单位开展文献检索补充的同时,另一方面则将文献搜集与各个专题论文研究方向结合,以建筑、舆服、畋猎、庖厨宴饮、乐舞等专门领域为试点,扩展补充与之相关的汉代各领域研究文献的主题词、关键词,与图像数据库使用的著录用“汉画术语”关联对应,从而建立专题研究材料与图像数据库所有著录图像的关联(并同时标示暂时无关联的情况)。

图像数据库:

“中国汉代图像数据库”是汉画研究所已经进行了 25 年的项目,在持续出版《汉画总录》的基础上,不断同步完善数字化的“中国汉代图像数据库”并上线。已经编成《汉画总录》70 余卷。

汉画研究所图像技术推进和成果:扫描成像技术


采集汉代图像,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实现对已经拆散的画像石和完整墓葬的复原。

在具体的技术探索方面,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尝试与多家数字科技团队进行合作。以合作单位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为例进行说明。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在汉画的采集上有较多的合作,对汉代画像石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后期的虚拟复原,为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和研究手段。

第一阶段,在近 10 年的研发与积累中,实践了各种数字化采集手段,并进行了筛选与针对性改进,形成了稳定的成熟工具与标准化的成果交付。

第二阶段作为中期目标:构建一套规范的“文化遗产信息模型”(Culture Heritage Information Model,简称 CHIM)。现在官方的数据规范都是基于“文保”的,而不是基于文化价值的。汉画研究所则基于 CHIM,研发软件工具,搭建学者协作共研平台。(其他科技介入领域早已是以天为单位的协作,在文化领域的有效协作是以年度为单位的“年会”)

第三阶段的远期目标规划包括:开放采集技术,降低采集成本,打造人人可用的采集工具,如手机端的数据采集。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文科智数化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