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小雪篇)举行,以“算法与言论”为主题
2024年11月25日下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四季庭院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小雪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6期,主题是“算法与言论”。沙龙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左亦鲁主讲,主要邀请法学、计算机、政府管理、新闻与传播、生命科学、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沙龙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副院长戴昕主持。左亦鲁作主题报告报告围绕算法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展...
2024.09.12
北京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证书项目启动
9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 “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 证书项目启动仪式在二教307举行。该项目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计算机学院主办,联合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及人文社科相关院系共同组织实施,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旨在培养AI时代计算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创新能力的人才。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姜国华,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宁,计算机学院院长胡振江,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熊校良,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刘广送,计算机...
2024.09.03
朱松纯教授携“通通”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讲述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故事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4年央视一套CCTV1“开学第一课”,于9月1日晚8点播出。北京大学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携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小女孩(Little Girl) “通通”亮相节目现场,向观众演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成果发展蓝图,为全国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瞭望智能时代的心灵之窗。朱松纯在“开学第一课”介绍中国通用人工智能的成果与技术路径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
2024.11.11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立冬篇)举行
2024年11月6日下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立冬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5期,主题是“颗粒艺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种可能”。活动海报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兼职研究员王楠主讲,主要邀请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计算机、工学、数学、智能、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开发部、教育基金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北大附中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活...
2024.10.29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霜降篇)举行
2024年10月25日下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霜降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4期,主题是“人文科研教学中的通用大模型:现状、应用与展望”。沙龙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教务张哲主讲,主要邀请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考古学、艺术学、哲学、对外汉语、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院、教务部、教务长办、人文学部办、教发中心、人文学部办、计算中心等部门负责人...
2024.10.15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寒露篇)举行
2024年10月8日中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寒露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3期,主题是“网络、算力与能源——人工智能的传播政治经济”。沙龙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王维佳主讲,主要邀请传播学、公共管理、计算机、法学、经济学、外国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活动。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向勇...
2024.10.15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秋分篇)举行
2024年9月23日中午,社会科学部在勺园五乙303会议室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秋分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2期,主题是2024年“数字与人文”专项课题评审交流会。活动海报会议由10位2024年专项课题申请人主讲,主要邀请哲学系、护理学院、经济学院、智能学院、人口研究所、《儒藏》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以及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研究部和社会科学部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活动。沙龙由社会科...
2024.09.23
“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2024白露篇)举行
2024年9月6日中午,社会科学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咖啡厅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白露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1期,主题是“北太天元: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研究”。沙龙由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卢朓主讲,主要邀请计算机、公共管理、外国语、教育学、经济学、传播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活动。沙龙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主持。卢朓作主题报告卢朓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人工智能事...
2024.09.23
寻找AI发展新路径——专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
最近十几年,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大语言模型的成功,仿佛使人类站在了智能化时代的起点。但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路线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什么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AI发展路径?如何才能保证我国AI长期稳定地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鄂维南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单纯堆砌大模型并非长久之计,我们应在以下两方面尽快布局:一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AI底层...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文科智数化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