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会议论坛 > 正文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三十九期“交通与社会”举行

2024-10-10

发布

926日,人事部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三十九期“交通与社会”。本期活动由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洪谋担任学术召集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张帆、城市与环境学院长聘副教授王长松、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王聪等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分享。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智能学院袁晓如、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向勇、科学研究部综合办公室主任王纬超、经济与管理学部办公室主任董礼等老师应邀出席。全校16个院系的3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沙龙。沙龙由人事部副部长李伟主持。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4-10/f70ea2ca19ed48d5b0ad6f66722f6f06.png

活动现场

张洪谋以“交通的社会属性”为题,通过阐述交通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交通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尾号限行、车牌摇号政策等问题的分析,张洪谋提出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即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将人的需求置于首位,优化交通设施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加强交通法规的制订和执行等,多管齐下,共同推动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

张帆以“大模型时代的城市感知”为题,阐述了科技手段在当前城市感知领域的广泛应用,并针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帆在报告中讲道,在大模型时代背景下,技术能够精准提供诸如人口流动信息、实时航班动态以及街景图像等一系列城市数据。然而,未来的城市感知在迎来智能人机交互、认知智能赋予等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模型的空间认知能力、价值观对齐、隐私保护等挑战。

王长松以“数字人文视阈中历史交通地理探索”为题,展示了数字人文方法在历史交通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成果,涉及明清京杭运河游历、近代中国铁路通达性、港口腹地等。他指出,数字人文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可以充分融合多源数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进行多要素分析、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数字人文能够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力推进历史交通地理的探索研究。

       王聪以“事前数据价值评估”为题展开分享。近年来数据交易市场构建为释放数据要素活力奠定了基础,在数据交易过程中,对数据价值进行事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王聪介绍了一种结合先验知识和数据交易市场上小数据样本的事前数据价值评估方法,可帮助数据交易各方建立科学的事前数据价值评估体系,提高交通及相关领域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image.png

学者作报告(从左上角顺时针依次为:张洪谋、张帆、王长松、王聪)

李迪华、袁晓如、向勇对4位报告人的分享作了高度评价,并从科技创新研究、有组织的科研、资源整合等角度提出建议,他们希望青年教师能够立足自身学科专业,勇于投身从无到有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从一到多的拓展性研究中,为社会发展与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未来,人事部将持续紧扣青年教师学术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拓展学术沙龙活动的内涵与外延,以多元化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专题链接: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文科智数化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