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探索数字文明时代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3-31

发布

32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及业态创新研究”开题论证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活动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建构与要素解析”为主题,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国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主持研讨会。

向勇介绍了其团队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开展的工作及课题进展,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背景下,文化与科技的关系由“工具赋能”迈向“人机协同”和“智能体创作”的新阶段,课题研究需积极推动理论探索、成果转化和平台建设,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战略指引和政策支持,引领文化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智能化发展。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5-03/d18863198153474aa3a833962ec7ceca.jpg

研讨会现场

在“多维视角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态建构”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从历史逻辑、产业实践和技术哲学层面展开了跨界对话。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庹祖海认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机制的落脚点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花建分析了科技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融合特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任张之益主提出,通过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路径,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探讨了科技革命与游戏的相互促进作用;快手科技副总裁蔡雄山强调了文化和科技融合需要形成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提出了要“围绕场景研究、场景建设、场景示范、场景推广”构建文化场景与技术企业协同共进方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庆山教授提出,应通过数据治理手段推进融合机制创新和产业协同机制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分析了数字技术对旅游全链条的赋能和改造。

在“数智赋能视域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要素解析”的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聚焦制度创新与治理挑战。西安美术学院朱平副教授提出科技赋能艺术商业模式创新需注重视觉冲击感、空间沉浸感、科技时尚感三个维度;中国传媒大学李丹林教授分析了技术进步引发的文化领域法律风险;国家信息中心国信研究院赵霄伟副研究员提出加快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文旅“产学研用金”生态伙伴协同机制,打造文旅消费的应用场景等建议;北京工业大学牟伦田副教授提出了“文物-智能体-游客”的三体模型,以及五感联觉的技术架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徐宏发副教授提出了基于信托理论构建公共数据流通交易的新模式;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贾川民助理教授从推荐算法视角探讨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文化消费重塑;中国传媒大学陈娴颖副研究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双链互动模式研究”为题汇报了目前课题组的研究进展。

2dc00.png

与会嘉宾合影

此次研讨会呈现出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既有计算机专家探讨多模态智能体的感知增强技术,也有艺术学者解析科技介入对审美范式的影响,更有人文学者警示技术异化的文化风险。文化科技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在人机协同中守护文化的主体性。当人们在博物馆用AR技术还原青铜器铸造场景时,终极目标不是炫技,而是让年轻人在交互中理解“何为鼎彝之器”的文化重量。接下来,研究团队将启动田野调查,开展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探索,汇聚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数字文明发展提供新的认知坐标和实践路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文科智数化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