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下午,社会科学部在勺园五乙303会议室举行“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小寒篇活动。本次活动是“节气沙龙”系列活动的第39期,主题是“2024年数字与人文专项课题交流会”。
活动海报
本次沙龙邀请了30余位数字与人文支持专项的课题负责人进行交流研讨,特别邀请了来自学科建设办公室、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编辑部、《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期刊编辑部、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组织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文科数智化公共平台建设、纵向项目申报、成果发表等主题进行分享。沙龙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主任丁华介绍了北京大学文科数智化公共平台的建设进展与发展思路。丁华从数据平台发展的国际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指出大学已成为数据平台建设的主要依托。北京大学文科数智化公共平台明确以AI为牵引的理念,致力于存储、管理、发布和共享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场景的各类数据,并深入挖掘和转化数据价值。未来,平台将在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和学术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丁华指出,平台数据资源的拓展思路包括“向外走”和“向内走”两条路径。前者通过平台机制吸引外部数据资源,后者则通过数据服务置换内部数据资源。丁华详细介绍了平台现有的四大功能模块:数据资源整合、数智化成果汇集、数据服务平台与工具、AI智能问答。从数据提供者、使用者和平台服务的角度,介绍了平台在数据存储、共享、清理、利用、产权保障和安全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功能。展望未来,平台的建设重点将集中在数据的采集、汇集、管理与共享,数据分析挖掘以及数据促进教学科研三个方面。平台将着力解决制度化建设、数据资源整合、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平台的持续发展。
丁华作主题分享
北京大学社科部项目办公室主任吴明介绍了社科项目申报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展望了在社会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数字人文交叉项目的发展前景,鼓励专家学者们在自己的兴趣方向上设计选题,早做积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郭昌盛介绍了国内文科期刊的主流类别,分析了各类期刊的风格秉性,为人文领域学者投稿提供了宝贵建议。《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编辑范春莉介绍了期刊发表文章的三大原则,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注重学科交叉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向中青年学者倾斜,并鼓励中青年学者投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徐迈对当前数字人文领域专著出版物缺失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表示,期待专家学者们在专著出版、数据库服务等方面与出版社加强合作。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黄俊平介绍了《大学与学科》杂志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影响,提出当前数字人文领域研究应当关注文科研究范式的变革。
自由讨论环节,外国语学院成沫介绍了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合作的文学作家文本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昕介绍了自己对大语言模型及其价值体系的研究,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张藜介绍了院系在科学家日记手稿等史料收集方面的工作,图书馆朱本军介绍了自己在大规模文字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体育教研部唐彦介绍了AI数字人辅助体育教学的实践。学者们期待在平台建设、数据存储、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与会嘉宾交流讨论
本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部继续与勺园中餐厅展开合作,应时而食,推出小寒节气特色美食供与会师生品尝。
专题链接:“数字与人文”节气沙龙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