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算法为人”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

2024-12-30

发布

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在数字化浪潮与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算法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日益凸显,算法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机器智能之心。如何准确把握算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定位,如何推动算法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平等发展,已成为亟待政府、企业、学术界、社会等所有利益相关方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123日上午9时,“算法为人”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主办。来自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业界企业等100余人到场参会。会议议程分为主题报告和学术论坛两个环节,围绕算法应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算法的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主题报告

会议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主持。

邱泽奇教授在欢迎辞中剖析了数字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指出数字经济在为中国GDP贡献了高达66.5%的增长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算法是数字时代的机器之心,其善恶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技术革命加剧的社会不平等需要社会各界采取行动,引导数字技术的应用方向有利于人类整体。邱泽奇教授认为,监管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在鼓励创新与促进平等之间寻求平衡。目前,中、美、欧在数字治理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欧盟因过分严格的监管而经济落后。中国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应将创新作为动力,安全作为底线,普惠作为追求,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数字未来。

3A940

邱泽奇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数字化浪潮中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学科建设的多样举措和诸多成就。在讨论算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时,他认为“算法为人”可被诠释为“法由人算”和“人为法算”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从物理世界到人类心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可被算法刻画;后者则表明当今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处于被被结构化、标准化、数据化以及算法化的进程中。算法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意味着既不能因算法对人的异化而抛弃算法,也不可因算法的普遍存在而任由其自我沦丧。在算法赋能和普惠社会的同时,理解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治理变得极为关键和重要。北京大学一直在支持数字人文项目,建立了文科数智化平台,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

6792A

初晓波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也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参与讨论,他们强调了当下算法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算法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迈进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算法发展带来的风险和问题需要对其加强综合治理,确保算法健康有序发展。算法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党的领导和多方共同努力,提升安全意识,加强规范管理,推动算法全面赋能,以实现算法技术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再文“运筹优化算法与数智化”的主题演讲中回溯了运筹学的历史渊源到数字化时代的应用,深入探讨了运筹优化在现代社会的关键作用。运筹优化不仅涉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算法设计,还关乎在实际问题中提炼需求、设计算法和做出决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筹优化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约束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工厂生产排程和市政资源调度等具体案例,文教授展示了运筹优化在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决策中的重要性,并提及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优化算法与大数据模型结合方面的实践,说明运筹优化如何推动多行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

39C3E

文再文教授作主题报告

美团研究院执行院长厉基巍“与数字技术同行:算法与人的互动实践与思考”为题,探讨了美团推进算法公开,听取骑手意见,推动算法取中的实践,厉基巍提出算法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配送算法,既要考虑平台和骑手的关系,也涉及商户、消费者等多方的复杂平衡,算法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控制与被控制,而是互促互进的共生关系。算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更好地服务于人,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37CFD

厉基巍院长作主题报告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王鹏“对算法治理思考”的演讲中以“可信、向善、灵涌”三个关键词为线索总结了腾讯研究院对算法治理的思考,提出了一个通过法律、伦理、技术治理和资源驱动的理解算法治理的整体架构。在“可信”方面,算法治理要重视算法推荐内容的逻辑严谨性和精准度,确保大模型输出的内容来源于可信的知识性内容。在“向善”方面,算法治理关注大模型对社会群体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合作,建立向善语料库。在“灵涌”方面,算法治理强调大模型的创造力,通过开源文生图大模型,与社区共创,推动艺术创作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创新。

53D5B

王鹏专家作主题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联合国高级别人工智能咨询机构专家张凌寒“‘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的国际经验”为题,将“以人为本”作为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原则,警示了忽视人本原则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维护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应具备的功能,包括科学共识、规则协调、全球监测和人工智能安全事故报告机制等。张教授表示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但在具体实践中,各国的实施方法和优先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机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当下的人工智能监管,中国已从“跟跑者”“并行者”,成为“领跑者”,并在个人信息保护、司法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立法进展成效突出。

60115

张凌寒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主任陈龙从自己的田野调查出发,进行了题为“隐性知识、匠心精神与去技能化的限度”的报告,提出外卖骑手的工作并非如传统观念中将外卖骑手工作视为低技能劳动,看似低技能的行业中,也有高技能的劳动者,外卖骑手依旧对劳动具有主导能力。通过比较新老骑手的工作效率和收入差异,他发现外卖骑手的劳动并不完全依附于算法,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中常常涉及劳动者的直觉判断和劳动精神,包含了隐性知识和匠心精神,这些都是机器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陈教授强调,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培养,但高流动率导致许多骑手在技能成熟前就离开了行业,并因此呼吁社会重新认识和尊重骑手的工作,肯定和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帮助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劳动技能培养。

32491

陈龙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何艳玲“技术为人,治理向善”为题,深入探讨了技术治理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国内治理的深度将决定全球治理的高度,而技术发展为治理提供了新路径。在应对社会分层、财富分配和风险管理等治理挑战时,技术可以通过实现更精准的需求回应、更有效的财政支出、更细致的政策工具、更科学的常态治理和更系统的组织变革重塑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她认为技术在使得治理变革过程更轻巧、更精准的过程中,“技术向善”是治理变革的关键,通过技术的力量可以更清晰地识别社会需求,突破资源约束,提供个性化服务,弥合体制缝隙,进而实现“算法为民”。

3BDF3

何艳玲教授作主题报告

学术论坛

“算法为人”主题研讨会的学术论坛于23日下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举行。论坛按研究主题分为了“算法赋能与社会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与应用”“算法中立与媒体传播”“人工智能与人类自主性”四个专题部分。

“算法赋能与社会发展”专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赵磊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马冬玲分享了研究“算法的光与影:技术推动数字平等的潜力与挑战”,探讨算法在推动数字平等与社会公平方面的潜力与挑战,特别是在教育和市场资源分配中的双重作用。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的毕文芬老师以“平台算法逻辑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直播带货的困境研究-以抖音为例”为题,分析了抖音平台算法逻辑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直播带货的影响,发现了相关群体相对MCN机构在直播带货方面的弱势地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姬广绪老师在其题为“算法文化——泛在智能时代人类学的新尝试”的研究中,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认为算法是技术对象的基础上还是文化实践的一部分,强调通过人类学方法理解算法文化的重要性。

https://bda.pku.edu.cn/__local/7/FD/5D/79E32D473C378BC458D8965B8DB_C04E1944_415FD.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0/4F/A9/41089B10568FAA1E911DEAF6776_B09EC1EC_DE787.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5/3B/0D/0FAF3570F6CB48242AB8E279934_B3C11AD9_46567.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5/6E/73/9283C61CA421AA4BAB6C99AC225_161351D9_1AD0A.png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与应用”专题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赵一璋主持,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龚为纲老师以“大模型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题,以对法律判决案例的文本挖掘作为大模型参与研究的示例,讨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使用大模型开展研究的实施路径。云南大学管理科学系的陈曦老师以“何利其大,不计其弊:大型语言模型收益递增交互中个体让渡隐私信息的权衡”为题,尝试对人类在应用大模型时牵涉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界定,并对其中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讨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常园青老师在其研究“真假难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社交机器人在社交互动中的类人特性与伦理挑战”中,介绍了社交平台中社交机器人展现出的“类人”特性,并对应用社交机器人所蕴含的伦理和道德风险进行了讨论。

40AB0

https://bda.pku.edu.cn/__local/B/29/A8/F781D1CA29C18B471608C4BB80A_67457EEE_C6A75.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5/80/E0/F67A034458078B05254808CAF70_D3E7E791_3CC25.pnghttps://bda.pku.edu.cn/__local/B/F7/28/B7B6BB0E18751115A84D0B181A5_DDEB1A44_CB719.png

“算法中立与媒体传播”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向静林主持。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陈秋心老师分享了题为“人在技术系统中的边缘化及启示:基于人肉搜索社会技术想象变迁的考察”的研究,分析了技术进化的过程中的不同社会主体间权力格局变化,进而深化了在算法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人与机器的本体化争论的讨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赵龙轩老师以“友敌同体:算法中介下边缘群体的数字生存——以酷儿男性为例”为题,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对算法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并对算法影响下社会边缘群体的行为方式进行诠释。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学系的周旅军老师分享了题为“何以为善?:基于人工智能从业者技术性别价值观的实证调查”的研究,通过对不同从业者技术性别观的比较分析,讨论了技术从业者在性别平等领域实现“技术为善”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https://bda.pku.edu.cn/__local/3/89/D4/BBCC7EE0CAE5EB593401399268F_DCF9098C_42564.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2/70/45/087403B7C1975C827DA269786FE_EE3B17E0_BFC38.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6/3A/FA/9C1C7EF9A5F2EDCFA5615BFC96F_9B0763CC_38646.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4/7E/42/61A7A45F8949E50E94A1A99252F_5F85F395_DCD6F.png

“人工智能与人类自主性”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刘翔英老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吴语菲“工程师的爱与怕——有效加速主义刍议”为题,阐释了技术工程师如何在技术的有效加速主义思潮下,逐渐成为主导智能时代全球秩序的新兴治理主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何蓉老师在“算法时代的信仰生活形态及其影响”的研究中,刻画了算法时代形成的线上宗教社区以及社区内成员的互动特征,并比较了线上宗教社区和传统宗教社区之间的异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向宁老师以“数字人文视阈下大模型‘猜测机’算法可解释性与人类自主性的反思”为题,通过对三个实证研究的剖析,探讨了数字人文视阈下大模型“猜测机”算法可解释性与人类自主性的解决路径。

https://bda.pku.edu.cn/__local/5/A9/A7/9A1199936C1C702337997F3459E_81A6DFF9_4C416.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C/B5/34/79884A94EE50661771E0561C4F1_C98A8E33_D60D5.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D/EF/FA/49D016CDE9BDDD3A520D0A1A805_33DAAD79_48C2A.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5/2C/40/C5B245632F65CB82B09BB883A0D_ADF9E6CE_E27A0.png

https://bda.pku.edu.cn/__local/4/A0/A4/993FBA00DC8313D02AE36C3B666_2A6C4649_4AECD.png

 

最后,邱泽奇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强调算法治理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网络空间清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吁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实现算法为人。

来源:社会与发展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文科智数化公共平台